服务热线

0898-08980898

网站公告:
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。

科普知识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普知识

记牢这些知识点远离肠癌!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(2025)

发布时间:2025-05-16 01:41:30点击量:

  大肠癌是消化道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下,基因损伤逐渐累积的结果,属于一个多因素、多阶段、复杂渐进的过程。其发生发展通常需要十几年时间,因此具有较长的干预窗口期。通过健康生活方式、定期筛查及早期干预,大肠癌是可防可治的。

  高脂肪饮食容易刺激肠道产生胆酸及其他代谢物,这些物质可能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并促使癌变;同时,低纤维饮食会减少粪便体积,降低肠道蠕动速度,延长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。膳食纤维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,还能吸附并加速致癌物的排出。多食蔬菜、水果、豆类及全谷物,能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。

  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疾病患者,因长期反复炎症损伤,存在更高的大肠癌风险。

  慢性炎症可持续刺激肠道黏膜,使肠道细胞修复过程中发生异常增生,并逐步演变为癌变。尤其是病史超过 10 年的慢性炎症患者,患癌风险显著提升。

 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诱发 DNA 突变,导致肠道细胞异常增殖,增加癌变可能。饮酒则会损伤肠道黏膜,促进炎症反应,进一步提升风险。 戒烟限酒不仅有助于降低大肠癌风险,还可显著降低多种癌症及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,改善整体健康状况。

  缺乏运动会降低肠道蠕动,增加肠道内有害物质的滞留时间,增加癌变风险。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保持健康体重。

  肥胖者体内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状态更显著,容易刺激肠道细胞异常增殖。多项研究表明,肥胖患者患大肠癌的风险显著高于体重正常人群。

  研究显示,约 75% 的大肠癌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。由于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,很多患者因忽视筛查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。早期发现的患者通过手术或微创治疗,5 年生存率可大幅提升。

  粪便检测和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手段,尤其是肠镜检查可以直接发现并切除癌前病变(如腺瘤肉),降低癌症的发生率。

  粪便隐血检测作为简便的初筛手段,适合一般人群每年一次。该检测方法方便、成本较低,但其敏感度较低,容易漏诊部分早期病变,因此仅适合作为辅助筛查手段。

  若粪便检测结果异常,需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。肠镜检查不仅可发现早期癌症,还能及时切除腺瘤肉等癌前病变,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。

  肠镜可直观观察肠道内病变,并通过活检确诊。肠镜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早期癌变病灶,还可通过镜下切除腺瘤肉等癌前病变,从而降低癌变风险。

  肠镜对早期病变、隐匿性出血和小型息肉的发现具有显著优势,是目前早期 发现大肠癌的主要方法。

  此外,若在肠镜过程中发现可疑病变,医生可同时取样活检,以明确病变性质,提高诊断的准确度。

  大部分肠息肉为良性,但部分腺瘤有癌变风险。息肉直径≥ 1 厘米、呈绒毛状或具有重度异型增生者,癌变风险更高。及时切除息肉并定期复查是有效的预防手段。

  腺瘤肉可通过内镜切除,有助于阻断癌变过程。切除后的患者需根据息肉病理结果及数量制订后续治疗计划,遵循医嘱定期复查,确保病情得到及时监测。

  大肠癌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,许多患者会误以为是痔疮、肠炎等常见疾病,延误就医。若出现持续性腹痛、便血、大便变细、腹胀或体重下降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肠道病变。

  特别是 50 岁以上人群,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,应尽快检查,避免延误病情。

  CT 检查可显示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、远处脏器是否存在转移情况。对于局部侵犯较深、疑似腹腔淋巴结转移或肝脏、肺部等远处转移的患者,CT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。

  MRI 对肝脏、盆腔等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,尤其适用于判断肿瘤对邻近器官和组织的侵犯情况。

  影像学检查是判断疾病分期、制订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。结合 CT、MRI 检查,可更全面评估病变情况,为患者制订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。

  早期大肠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可达到根治目的。Ⅰ、Ⅱ 期及部分 Ⅲ 期患者通过手术联合化疗,治愈率显著提高。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,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更短,术后疼痛减轻,住院时间缩短。

  微创手术因其创伤小、恢复快、并发症少,已成为早期大肠癌手术的主要方法之一。部分患者在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(如放化疗或靶向治疗)可以进一步缩小肿瘤体积,增加手术成功率。

  手术后患者需密切关注营养支持及康复训练,合理调节饮食,增强体质,以提高术后恢复速度。术后患者还需遵医嘱定期复查,包括 CT、肠镜及肿瘤标志物检测,确保病情得到良好控制,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转移,以便尽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。

  EGFR、KRAS、BRAF 等基因突变是大肠癌的常见驱动基因。基因检测可帮助医生选择相应靶向药物,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效果。通过基因检测,医生可以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,避免“盲目治疗”,从而提高疗效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。

  靶向治疗针对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,疗效较传统化疗更显著,副作用相对较少。靶向药物可特异性地抑制癌细胞增殖、转移及耐药机制,帮助患者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。

  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、身体状况、分期及基因特征等因素个体化制订,以确保最佳治疗效果。个体化治疗还需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、经济条件、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因素,以实现全面的健康管理。

  个体化治疗可结合患者的免疫功能、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需求,选择合适的手术、化疗、放疗及靶向药物方案。例如,对于早期患者可选择手术为主的根治性治疗,而中晚期患者则需结合多种治疗手段,制订综合治疗方案。

  对于部分年老体弱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,选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等替代方案,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的重要选择。对于体质较弱或存在合并症的患者,可优先选择副作用较轻、疗效稳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。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配合医生,积极参与康复和随访,及时反馈治疗中的不适和身体变化,便于医生动态调整治疗策略,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。

  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大肠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。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,使其识别并攻击癌细胞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如 PD-1、 PD-L1 抑制剂)是当前最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,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。

  研究表明,具有微卫星不稳定(MSI-H)或错配修复缺陷(dMMR)的患者,对免疫治疗反应较好,治疗效果显著。MSI-H/dMMR 患者的肿瘤中突变负荷较高,更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消灭。此类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,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无病生存,甚至达到治愈的可能。

  此外,免疫治疗还可与放化疗、靶向治疗等方式联合,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。研究发现,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能增强疗效,延缓耐药发生,特别适用于部分无法耐受传统治疗或疾病进展迅速的患者。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期间,需密切关注免疫相关副作用,如皮肤反应、肠道炎症、内分泌异常等,及时就医并接受对症处理,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  术后患者需按医嘱定期进行 CT、肠镜及肿瘤标志物检测,以便及时发 现复发或转移病灶,尽早干预。术后 1~2 年内是复发和转移的高峰期,应每 3~6 个月复查一次;术后 3~5 年,每半年至 1 年复查一次;5 年后无异常者,可每 1~2 年复查一次。复查项目包括影像学检查(如 CT)、肠镜检查及肿瘤标志物(如 CEA、CA199)监测,全面评估病情变化。

  在复查过程中,若发现可疑病变,应立即采取进一步检查手段(如穿刺活检  或 PET-CT),以确认病变性质并制订相应治疗方案。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隐匿性转移或远处微小病灶,因此及时干预至关重要。术后患者还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,若出现持续腹痛、便血、消瘦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应尽快就医,以防病情复发或恶化。

  在与癌症的斗争过程是漫长并痛苦的。抗癌路上,与医生或者癌友之间的交流,可以给到患者或家属一些治疗的帮助和心灵的慰藉;我们建立了各个癌种的援助群,希望能够给到各位些许帮助。目前有肺癌、乳腺癌、肝癌、结直肠癌、胃癌、胰腺癌等援助群。

  有需求的患者或家属以及愿意提供帮助的医护朋友可申请加群,群管理人员微信:,请添加时备注癌种+身份(患者或医护)